滕州市:北辛街道破题“舌尖养老” 打造暖心暖胃爱心食堂
北辛街道地处滕州市城区北部,总面积32平方公里,辖17个社区、户籍人口12.8万,常住人口18万,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众多,空巢化、独居化现象日益严重。为解决孤寡、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不想、不愿、不能做饭问题,街道将“爱心食堂”建设工作列入重点民生项目,坚持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,科学规划布局,因地制宜确定建设运营模式,现建成并可持续运营爱心食堂3处,正在建设5处,日均就餐400余人次。
一、统筹规划,从“建成”到“建好”。一是精准调研选场地。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,在精准摸排各村(居)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基础上,结合各村、各社区财力情况合理选址,以闲置房屋改建、旧房改造等方式,实行小额投资,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。二是因地制宜定模式。充分考虑基层实际,以“集体托底”“企业主导”“社会化运营”三种模式为主推行经营,成熟一个,运营一个,不搞劳民伤财的一时热闹。侯王居爱心食堂日常运营资金采取集体托底、公益岗参与方式,由居集体收入全部兜底,目前已完成建设、装修,开始试运营。恒玺书苑幸福食堂坚持“物业引领”,打造“政府指导+国企服务”嵌入式运营模式。杏花村社区爱心食堂采用社会化运营方式,与周边生活超市、教育培训、维修维护等便民经营业态融为一体,构建“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”。三是选优配齐强队伍。成立“爱心食堂服务队”,明确村(社区)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,负责食堂管理、运营,每个食堂配备1—5名两委成员、公益岗专职抓好就餐服务工作,最大化利用现有人力资源,节约人力成本。开展集中授课、技能培训等,促使社区食堂员工全面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及炸撒子、油条、包子等对外经营技能。截至目前,街道共组织内部培训7次,参训率达100%,标准实施率达到100%。
二、规范运营,以“质效”保“长效”。一是多措并举实现长效运营。按照“政府扶持一点、村集体自筹一点、老人自付一点、对外经营一点”的“四个一点”资金保障模式,实行村集体托底保障。在收费上,实行60岁以上老人2~5元阶梯式收费,90岁以上老年人、特殊群体免费就餐。按照“一荤一素一粥一饭,每天菜品不重样”的标准制定每周食谱,确保老年人吃的舒心。二是贴心服务供好一餐热饭。坚持“陪餐制”,每天确保有人坐班陪餐,与老人同坐一桌、同吃一锅,在就餐中倾听民声、了解民意、解决民事;坚持送餐上门服务,发挥村公益岗作用,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到家,打通乡村振兴养老助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坚持就餐报备制度,安排专人动态管理每天老人就餐需求,如出现已报备、未就餐的老人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老人家中查看情况,降低老人发生意外风险。三是健全机制加强安全保障。完善规则制度,建立健全食品安全、内部管理、用水用电、运营服务评价等7项相关制度,严格执行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制度,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经营过程自查,重点检查食品原料采购贮存、设备设施运转情况、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、食品加工制作过程、供餐情况等,并公开检查时间、结果。健全民政、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协同管理机制,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、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,切实保障“爱心食堂”安全运营。
三、拓展服务,变“养老”为“享老”。一是“食堂+志愿活动”营造敬老新风尚。依托“爱心食堂”场所,利用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,将“爱心食堂”打造成尊老敬老和乡村善治的综合性阵地。每月15日为“爱心食堂志愿服务日”,为老年人提供义诊、免费理发、政策宣讲等服务,今年以来,已开展文艺下乡、趣味运动会、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30余场。二是“食堂+议事协商”打造为老新场景。开设爱心食堂议事会,以社区老人为主体,一起拉拉家常,收集社情民意,带动老年人在社区治理、公共生活各个方面共同发力,共同营造更加文明和谐、友好共处的生活环境。自食堂运行以来,议事会共收集民情信息30余条,化解纠纷矛盾2起,参与主题活动策划1次,全面激活提升社区基层治理的新动能。三是“食堂+红心学堂”构建养老新体系。组建“食堂宣讲团”,邀请街道干部、志愿宣讲员等利用老人们就餐时间为老人们宣讲意外伤害险、低保救助等政策,同时发动各村、社区责任心强、政治觉悟高的老干部、老党员担任宣讲员,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、威望优势,为就餐老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、大会精神,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让党的理论精神深入老人的心中,既满足了老人们的饱腹之欲,又促进了心智之养。自食堂运行以来,已举办宣讲活动22场,覆盖老年人4000余人。